【種種探訪】— 立人專修室

為了無法修繕的底片相機零件,走過了一家又一家可能的店舖。沒想過最後修好它的,會是音響專修店的老闆。

 

刷藍的鐵捲門上方,不甚整齊的紅字刷著「立人專修室」五字。往裡望去去的是堆放兩旁的音響及零件,順著視線再往深處看去,則是坐在工作桌前的老闆。灰暗而窄小的空間,唯一明亮的只有的桌上燈台,及電視螢幕投射的光,而老闆的輪廓就在這樣的光影下被建立了出來。

 

走近隔開兩側物件的這條夾道,就像時光小徑一般,帶著我們飛越過了音響及聲音儲存裝置的演進。越靠近的同時,一曲〈木棉道〉從音響中緩緩送出,雖未經歷民歌盛況空前的年代,卻仍能感受到歌聲裡頭暗藏的青澀與情懷。老闆的工作台上擺放著已修繕、待修繕的各式音響及播放機,以及層層疊疊,測試用的卡帶、光碟、記憶卡。像是把時代收攏、攤平一般,屬於不同年代的記憶,各自獨立卻又銜接著。

 

說起修復錄放機和音響,老闆說最困難的其實不是修理本身,而是找到機具的問題所在。一般民眾對機械並不了解,因此無法準確向老闆指出故障的部分。因此在尋找問題的根源上,老闆往往會費比較多的心思,多者甚至會花到兩個工作天。隨著手機或其他行動裝置逐漸取代傳統收音機的功能,會特地來修理的人也少了,甚至店內有好多器具是顧客修好卻沒能帶走的。有好些東西就被留在那了,久了就跟隨記憶消散而去。

 

不論人類用來乘載聲音器物如何演進,聲音的發散仍是筆直的,而情感仍是蜿蜒的。情感如藤蔓,緊緊附在聲音上,碰撞了時間的邊際,變成了回聲,讓每個時代的人,都能隨頻率的起伏,跳轉在時空的魔術之中。

 

特別感謝|立人專修室

 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