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種種探訪】— 進德成竹籐器行
在各式招牌高低錯落的台南民權路上,有間沒有掛上招牌的店,如果只是從騎樓快速地走過,會以為它就只是間賣竹製品的古早店面。然而,若駐足停留、閉上眼一會,便能從淡淡竹香氣中嗅到一點皮革的味道。循著味道走進,才發現在成堆的竹籃後,還有一間小店。暖黃的燈光氛圍、熟悉的電視節目聲和坐在一旁的阿嬤,讓人就像是回到老家一樣。
竹子和皮革,兩個看似沒有連結的元素,在經營者鄧沛汶的安排之下,有了新的火花。鄧沛汶為設計專長出身,從大學時就非常喜歡美式穿搭風格,還特別去鑽研皮件的製作,這十年來的經驗讓他養出了一手好技藝,因此開了皮件與美式服飾選物店。
而竹器店則是鄧家的傳家產業,陪伴他們走過數十年光陰。
在過去尚未有工廠大量產製的時代,竹藤編製器具對各行各業來不可或缺的存在。然而隨著技術的進步,手工產業背後的高時間成本與相對來說低的收入,使得願意繼續製作竹器的師傅越來越少,也不得不面臨轉型、延續傳統技法的問題。
「要先有生活,才能去想要怎麼做技藝的傳承。」
老闆說他並不是一開始就決定要回家裡接竹器店,是因為自己的工作已經算穩定,而對竹器和皮件之間融合的可塑性又有一些想法,於是就有了現在這樣店中有店的獨特經營模式。
每天早上九點到晚上九點,從阿嬤開店到孫子收店,倆人一起在這個店面裡共度許多時間。偶爾貨運包裹來時,老闆在忙,阿嬤就會起身幫他簽收;有人來店裡找老闆聊天的時候,也會變成是大家一起談天說地。混合的氣味、蔓延的燈光、沒有年齡的隔閡,故事在他的耳邊和她的口中流淌著、串接成一段有些蜿蜒但還算富足的生活。
「像路上的小石頭吧,走的時候會時不時踢到幾顆。」對於創業以來遇到的困難老闆是這麼說的。在他眼中,每天生活著的這條路在十幾年間並沒有太大的改變,家和家人一直都在這裡,竹籐的氣息不曾散去。或許正是因為淡然自若,才能將心力放在雕琢、思考、與人相處,不疾不徐地踏出屬於自己的路。
特別感謝|進德成竹籐器行、Candela leather craft&heritage goods